国土名片】乡愁记忆|第一任云大校长董泽故里(作者:董炜纬

2024-02-21 08:50 《青年与社会》杂志  主页 > 名片 > 美丽国土名片 > 省市区 > 滇字号 > 彩云崇学 >

打印 放大 缩小





原标题:第一任云大校长故里
 
《青年与社会》杂志 2016年32期  作者:董炜纬
 
 
 
宝丰村位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云龙县宝丰乡,地处沘江下游的河谷地带,村落沿沘江河谷两岸分布。东与团结、关坪两乡接壤,南与永平县交界,西依旧州镇,距离云龙县城11公里,距离大理白族自治州州府下关156公里。宝丰拥有悠久的历史,该地旧称雒马、雒马井、金泉井,为云龙八大盐井之一。
 
宝丰因盐设治,从明崇祯2年(公元1629年)至民国18年(1929年)300年间,一直为云龙州(县)治所在地,是云龙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解放后宝丰村隶属宝丰区,1987年属宝丰乡,现在是宝丰乡政府所在地。2007年1月被云南省人民政府评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被国家住房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评为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目前正在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村”。
 
2015年9月,我入学云大,在对校史资料的了解过程中发现云大第一任校长董泽就是从这个村子里走出来的“人物”。董泽作为云南教育的先驱,在云南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016年1月和6月,我们对这个藏在大山深处的古村落进行了田野调查,对那里依然存在的原始宗教、佛教、道教、儒家及三崇本主崇拜所形成的多元宗教现象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宝丰多宗教文化
 
宝丰丰富的宗教中,最早的要属原始宗教。在古代,宝丰的白族先民把自然界中的一切祸福,如人的生老病死以及家畜的疾病和死亡,都归于鬼神作祟,并进行一系列的祭祀活动,以求逢凶化吉,消灾保平安。经了解,宝丰原始宗教信仰主要有:祭天神、祭祭祖、祭河神、祭桥神、祭山神、祭石神、祭阴鬼、叫魂、超度、压魂、放甲马、自然崇拜、跳神等。 这些原始宗教信仰都与白族人民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息息相关。这次去到宝丰,对原始宗教最直观的感受要属自然崇拜了,其中最突出的是崇拜大石,如宝丰玉皇阁下的“石友”,玉皇阁位于宝丰古镇西面德隆山,其下有一块大石是村民们祈求平安的崇拜之物;巨崖,如宝丰石城附近的“烧香不见佛”和古树。这些自然崇拜的具象物体虽然平时看起来普通,但是当人们有具体的崇拜诉求的时候,例如人们在生病时就常到这些大石前或古树旁杀鸡煮饭,进行祭拜仪式,祈求吉祥平安。
 
除了原始宗教外,道教、佛教及儒家在宝丰都有较为重要的地位。道教在宝丰明以前无史料可考,其传播与宝丰的盐业发展有极为重要的关系。明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由于大理诸部赋役繁重,洱海地区的大批农民逃到云龙,加之明王朝实行军屯政策,王骥三征麓川,军队长期屯垦于云龙,中原地区的先进生产技术得以传入。此期间,赵氏首先到达雒马,对雒马盐井进行有规模的开采,赵氏由此被邑人称为“盐龙王家”。由于盐业获利颇丰, 大理洱海周边地区的董、杨、尹、段等大姓进入宝丰开发盐井, 他们不仅带来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也传来了丰富的道教文化,许多道教建筑在这一时期纷纷兴建。如玄真观、玉皇阁、三清观、文昌宫、魁星阁、城隍庙等20多座。宝丰道教建筑分散在村落四周,我们去到了玄真观、魁星阁和玉皇阁。
 
玄真观位于宝丰村南山(小雒马山),由杨国宝、杨国珠兄弟始建于明万历年间,重修于清乾隆年间。从小铁桥头的路直上,步行就能到达玄真观,在玄真观门口眺望,沘江及对岸的景色尽收眼底。玄真观是宝丰规模最大、保存和回复较完整的道教胜地,香火旺盛,主要功能就是村民们进行敬拜,村民们来祭祀崇拜的人数较多。
 
从玄真观大门出来左侧就是魁星阁,魁星阁中供奉手拿金笔和墨斗的魁星,魁星手中的金笔被百姓称为:“金笔一点,金榜题名”,因此,来魁星阁敬拜的多为家中孩子要参加考试的村民。宝丰现存魁星阁两座,另一座位于三崇本主庙后。从本主庙旁路直行就能看到魁星阁,但这座魁星阁墙体斑驳,疏于管理,我们到的时候大门紧闭,不能仔细看到内部的景象。
 
玉皇阁位于德隆山南岭,据记载此阁建于明末,在楚雄冶铸金身,史料中可看出玉皇阁之前建筑雄伟,但由于被毁,现玉皇阁仅重建了一正殿,已没有过去的辉煌样子。由于玉皇阁离宝丰村有一定距离,来玉皇阁敬拜的村民明显要比其他少。
 
据史料载,佛教在南诏国时期就传入宝丰,并在明清时期随着宝丰盐井的发展而兴盛。宝丰的佛教建筑主要有白衣阁、静觉庵、太和寺、崇山观音寺、炼登观音寺、田心观音公寺、南干母观音寺、大松坪观音寺、小鸡足寺等。静觉庵位于宝丰村北三崇坡脚,沘江河畔。清代赵维纪建,兵毁,裔孙赵学先重建,1930年性海禅师再建,现存大殿。“八·二九”特大洪灾后依旧安然无恙。
 
从宝丰桥头出发,沿着沘江边文化长廊一直往前走,在快到小铁桥头的右边就是静觉庵。白天偶尔有香客来奉香、祭拜,晚饭过后的傍晚时分,静觉庵门口就会聚集村民进行棋牌类的文化娱乐活动。静觉庵不仅是佛教的建筑,是村民们信仰崇拜的寄托,也是村民们的公共文化空间。
 
本主崇拜是白族一种特有的宗教信仰,它源远流长,受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浸润与影响。在白族人看来,本主既不是鬼魂,也不完全是神仙。不同地区的白族人民有不同的本主,既有帝王将相,重要历史事件中的重要人物,也有民族英雄。
 
宝丰地区信奉的本主为三崇本主,祈求风调雨顺、平安幸福,三崇本主是宝丰地区人们精神崇拜的支柱。宝丰现有三崇庙三座:古镇北山头的三崇庙、大松坪三崇庙、崇山寺三崇庙。其中,宝丰古镇北山头的三崇庙规模最大,朝拜者最多。几乎每一天都有朝拜者到北山头的三崇庙烹煮祭食、祭拜三崇本主,香火兴旺。
 
与祭拜者们的聊天发现,他们或向本主祈求吉祥平安,或祈求孩子学业有成,或祈求财源广进。可见,三崇本主崇拜已经融入了宝丰人民生活中的各方面,寄予了宝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不仅在中原地区得到发展,在西南边陲发展传播也十分广泛。据《云龙州志》载:云龙文庙始建于明末天启四年(公元1624年),建于旧州三七村。崇祯二年(公元1629年),州治迁入雒马井(今宝丰)。康熙二十四年(公元 1685 年),文庙改建于今宝丰初级中学。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文庙改扩建,取名“学宫”。
 
新中国成立后,因文革运动,文庙毁坏,荡然无存。改革开放后,在重教兴学的思想指引下,宝丰乡党委政府,重修宝丰文庙,于2012年4月20日竣工,建筑面积为 575 平方米,工程总计耗资 214 万多元。
 
文庙位于宝丰村半山腰一个较为平坦开阔的地方,与村民的房屋相邻而建。我们选择从村中的小道爬上去,来到文庙时发现门没开,门口贴着工作人员联系方式,只能联系工作人员来开门进去参观。由于工作人员较少,除举行活动外,宝丰文庙平都是关着门,可以联系工作人员开门进去参观。宝丰村除了文庙之外,儒家文化的还渗透在其他各个方面。
 
经过宝丰桥,沿大青树下的石阶而上,就来到了宝丰村内的石板路。顺着石板路一直往深处走,在路的左边就能看见宝丰小学。宝丰小学拥有百年校史,其前身为清设的龙门书院,在戊戌变法的影响下,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根据清朝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废科举,兴学校”的变法改革,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宝丰龙门书院改为县立高等小学堂。在宝丰小学门口拾级而上,在绿树成荫的校园中央一座铜铸的孔子像伫立在那里,时而有一群小学生从铜像面前跑过。这座铜像是宝丰当地民众与当地企业大栗树茶厂捐款修建,传承传统文化、尊崇孔子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往校园深处走去,路边的树上订着一些木板,走近一看,木板上面写着很多古代诗词,学生们在树下玩耍纳凉的时候,可以学习知识,学习氛围十分浓郁。在校园中的右侧,有一座古建筑,名叫“勤政亭”,这是1920年张世勋任云龙知事后,看到宝丰民风质朴,不乏有识之士,因此他认为应该集中这些有识之士参与论政,因此在县署北侧建勤政亭,请有识之士参政议政,一改过去“县太爷”说了算的封建遗风。张世勋任知事期间,爱民若子,以德化民,两袖清风,勤政亭现为宝丰小学的德育教育室,张世勋清正廉洁的故事在宝丰小学代代相传。儒家的教育特别重视思想品质和道德教育,把德育放在首位,而在宝丰,教孩子如何做人也是在教育的首位。孩子们在宝丰小学学习,不仅能学习到科学文化知识,也能学习到很多先贤、先辈们流传下来的品德教育的精髓并继承。
 
董泽故居
 
顺着村内石板路再往更深的地方走,就能看到一处五进的白族民居院落,这是宝丰著名的“董泽故居”,院门正上方为云南大学张文勋先生题写的“董泽故居”匾。
 
董泽故居于2002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对外开放。董泽是民国时期云南省著名的教育家,1922年受云南省主席唐继尧之请,与同乡王九龄公共主持筹建东陆大学,同年底被推举聘任为东陆大学校长。董泽还先后兼任省教育司、财政司、交通司等司司长及富滇银行总办等重要职位。
 
董泽故居原系董家大院,始建于明代,清末和民国期间进行了扩建。董泽先人为大理喜洲大姓董万卷,董万卷携子董汉纪、孙董邦宪到宝丰开发盐井。其不仅将孙子董邦宪培养成善于经营盐业的富商,而且还十分注重儒家文化的熏陶,注重仁爱、大同等。董邦宪发迹后,大力投入公益事业,修建了漾濞云龙桥、永平玉皇阁、宝丰太和寺等。儒家文化的思想在董家甚至整个宝丰村代代相传。
 
在董泽故居时,我们还遇到了现任大理州永平县县长、曾任大理州云龙县副县长的字云飞回乡调研,其也为宝丰人。这次回乡调研字县长选择了董泽故居,他了解了董泽故居的保护情况并回忆了幼时在董泽故居玩耍、学习的经历,这些经历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董泽故居不仅是文物保护单位、游客的旅游景点,更是宝丰村民共同拥有的文化空间,时常也会有三五村民到董泽故居闲聊、休息,分享着各自知道的董家的故事,也在分享的过程中教育小辈们要有仁爱之心、尊师重道、多学习文化知识。
 
原始宗教、道教、佛教、儒家及本主崇拜在宝丰都有一定的历史及发展,随着时代的不断推进,宝丰宗教文化有了新的发展。
 
宝丰宗教文化的新发展
 
由于盐业的兴起,明清时期宝丰曾经是云龙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宗教文化也在这一时期得到空前的发展,大量的寺观庙宇修建,各种宗教活动也开展起来。随着宝丰盐业开采的没落,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宝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是在宝丰,宗教文化却被一直传承了下来。
 
在雒马井旧址参观时,我们有幸遇到宝丰洞经音乐协会负责人、道教负责人尹宗杨老先生,尹老先生对于宝丰的各种宗教活动都较熟悉,我们借此机会与尹宗杨老先生进行了一次访谈。访谈中我们了解到,今年2月宝丰高山寺修复筹备组发出修复募捐倡议书,4月份高山寺正殿就已经修复完成,可见宝丰居民对此类活动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宗教文化、宗教活动已经融入了宝丰人民日常的生活中。
 
在对宝丰镇政府文化站工作人员杨兴源的访谈中,我们得知随着经济的发展,拥有众多丰富文化资源的宝丰也走上了旅游开发的道路。在宗教文化方面,除了宝丰当地居民参与的宗教活动外,宝丰当地政府还将文庙祭孔活动进行再开发,宝丰文庙从 2012 年起,每年 9 月 28 日举行祭孔大典。近两年,当地还在祭孔大典举办期间举行古镇小吃节活动,吸引大批的游客进入宝丰,提高了宝丰的知名度,并打响了宝丰古镇旅游的旗号。祭孔大典不仅只局限于当地民众祭拜孔子、祈求孩子学业有成的活动,还是现在宝丰旅游发展的一个助推力。旅游开发是宗教活动在经济浪潮下新的发展方式,但如何能保持宗教活动的本色不被过度形式化、商业化,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后记
 
在宝丰调研的短短几天时间里,我们对宝丰这个古老质朴的小村落有着深深的喜爱。这里的人们保持着热情好客、淳朴善良的本质,人们不争不抢、遇事多商量,这也与儒家的“仁、义、礼、智”思想相符合。晚饭后,人们会沿着沘江两岸散步,三两成群,遇到相熟的人,散步的队伍会渐渐壮大。人们走过河边井,走过小铁桥,走过功果桥,仿佛走过了宝丰的历史;或在石桌、石凳上打两副牌,惬意悠然。时间在这个地方仿佛过得很慢,又似乎过得很快。
 
宝丰在历史长河中始终保持着宠辱不惊,宝丰的宗教文化亦是如此。那些宗教建筑、那些宗教活动,不经意间已经融入宝丰人们的生活中,在代代相传中迸发出新的光亮。

责任编辑:天下口碑

---国土名片网版权所有---